儒学乃国学“儒”,从“人”,从“需”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人人、时时、处处皆需要“儒”!
《字汇·人部》说:“儒,学者之称。”所谓学者,一是泛指所有求学的人,二是专指做学问的人,三是特指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名人。
儒家的学说,称为“儒学”(蕴含着国魂、国脉、国本、国宝)。以儒家学说教育人,称为“儒教”。
儒教的内容,上至天,下至地,中至人、事、物,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宗教、艺术等等方面,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更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引自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大全集》)。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从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的国策之后,儒学便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学”(“中国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儒家学说,名声煊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显然居于主流和正统的地位。儒家为了适应各个时期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派来。到了宋明,有融儒、佛、道三教为一体的程朱(朱熹)理学和陆王(守仁)心学。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朱子(朱熹)。宋度宗御赐朱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并立;宋徽宗下诏兴建朱子文庙,与孔子文庙并立——故有“北孔南朱”之说。朱子继承并发展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综罗百代,达到了“致广大,尽精微”的境界,从而“使儒家实质上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引自内蒙古出版集团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系列丛书》)。嘉靖皇帝下诏在全国推行春秋两次祭祀朱子制度,以表达对朱子(圣人)和儒学(国学)的崇奉。
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长达三千余年,其经典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为后代保存了极为丰富、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而言之,“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引自《光明日报·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在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前回首,我们十分痛心地看到:“国学一度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国学与我们同在——〈家藏四库丛书〉序》)
在历久弥新的历史画卷面前瞻仰,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同上)“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引自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论语通译·导读》)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之伟大,影响之深远。作为一名中国人,深感荣幸,无比自豪!
宗师美名扬
在“治隆唐宋”的大明王朝,通山出现了一位全国罕见、朝野赞颂、光耀千秋的儒教宗师朱廷立(号两厓)。
朱廷立生于儒学世家
其祖籍婺源(原属安徽),与(圣人朱熹)同宗。其高祖朱志先(博古通今,经皇上殿试,御赐进士,授山东布政使,为省级行政最高长官)、曾祖、祖父、父亲(荣中举人,授广州府推官,人称朱青天),皆在儒学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锦句华章,闪耀着儒家思想的光芒!
朱廷立是一位名儒
他幼承家学,勤学苦练,早显才名。经过严格的县试、府试、院试,16岁成为秀才。不久,至蒲圻(今赤壁市)与头名举人许解元“讨论经旨”,一鸣惊人。经过更加严格的岁考、科考、乡试(省试),27岁荣中举人。紧接着,他继续深入通山会仙、贺仙两崖洞(位于通山县凤池山省级森林公园),伴随日光、月光、灯光刻苦攻读儒家经典,触类旁通。尔后,特地到咸宁潜山(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冯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读书发迹处,钩深致远。以一知万。31岁,进京赶考。经过极为严格的会试和最高规格的殿试,荣登进士。在殿试和恩荣宴上。嘉靖皇帝顿感朱廷立儒学功底非常深厚,有治国、平天下之才。嘉靖皇帝深知宰相必起于郡县,于是命朱廷立任浙江诸暨知县。
朱廷立是一位儒官
朱廷立这位名儒一上任,便大张旗鼓的弘扬儒家思想。他“道之以德”(用儒家道德教化引导老百姓),“齐之以礼”(用儒家礼制统一全县官民的言行),从六个方面创建“亲民”工程(平民之所恶,从民之所好,顺民之所趋,警民之所患,爱民之所同)。他忠君爱民,措施得力,立竿见影,很快使得当时“极难治”的诸暨否极泰来,一跃而为“浙(江)之最”。暨民无不欢欣雀跃。朝廷在对朱廷立的《治行考最录》中赞道:“执此以经纶国家,则恢恢乎有余也矣!”
朱廷立是一位儒臣
嘉靖六年,“求治甚锐”的明世宗亲自选拔“治行考最”的朱廷立入朝,授河南道御史。“事权甚重”。他手持尚方宝剑,循名责实,“呼号求治”,敢于察纠朝廷内外百司之官邪。对于政事得失、军民利病,他都直言无避,并且当机立断。他决事如流,威震朝野,受到朝中大臣的推重。他向皇帝上呈“足兵、“足食”、“人信”等奏疏,“皆经略有条”,深受赞赏,被誉为“当代奇才”。
朱廷立是一位儒工
以水利工程为例:嘉靖十年,京师水灾泛滥,哀鸿遍野,危机四伏。明世宗特派朱廷立代天子巡狩。朱廷立当机立断,决定动员官民,一面疏浚被淤塞的河道,一面加固河堤。他身先士卒,使顺天府的沙河,涿州的琉璃河、胡良河,良乡县的卢沟河,新城、雄县的白沟河,青县的滹沱河等,都得到了治理。朱廷立将多年危害百姓的水患变成了水利为京师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皇上大喜,复赐朱廷立以金帛,并对其“褒宠益渥(更加优厚)”。
朱廷立是一位儒商
盐税是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弘治之后,“盐政驰”,积重难返,致使“公私俱困”。国家面临经济危机,户部连年告急。嘉靖八年,明世宗决定选派“当代奇才”朱廷立巡按我国古代最大的两淮盐场及其行销地(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市)。他一到任,便有的放矢,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接着,令所辖各省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迅速建“申明亭”,将其亲自制定的《商戒》公之于众,使所有盐商知法守法,趋吉避凶。很快扭转了官商勾结、私盐泛滥的局面。同时,废寝忘食,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商”、“便民”、“利国”的政策措施,并亲临各地监察,有力地促进了盐业繁荣。当年,两淮盐区的产量和行销量,均跃居全国各盐区之首,不但对两淮盐产区的鼎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造就了8省的经济繁荣;并使国库扭亏为盈,骤增税银170余万两。朝野共庆,盛况空前。为了存史、资治,他吐故纳新,精心编撰出《盐政志》(十卷);至此,“盐政备矣”,直接影响到国家相关的决策,为我国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方向,受到皇上特别的奖赏——颁玺书,赐金匾,赏金币,赠华服,设御宴……。“迄今视盐政者,必首称公(朱廷立)。”
朱廷立是一位儒将
嘉靖十一年,明世宗特派朱廷立代天子巡狩四川。朱廷立决心“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尽快治理好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天府之国。朱廷立及时向世宗上疏,请“停止”采木等劳民伤财之举。接着,采取一系列措施兴利除害。蜀民得以更生,无不欢欣雀跃;一些奸臣贼子则对他既惧又恨。风云突变,当地不法分子“聚众万余作乱”。情况十分危急。朱廷立“首建大策”,决定请兵平乱。“上(皇上)悉是其议,敕公(朱廷立)督其兵”。朱廷立深谙兵法,立即亲自督兵从成都出发,同时命何卿火速带兵从松潘出发,形成强大迅猛的夹击之势。朱督抚号令如山,连破诸寨,“直捣其巢穴,荡平之”。对成千上万的投降者则及时实行安抚,使之安居乐业。嘉靖皇帝嘉叹良久,特重重奖赏首建大策、亲自指战、立下头功的朱廷立。朱廷立作《恩赏恭纪》致谢。
朱廷立是万世师表
嘉靖十四年,京师风气,“浮靡极矣”,英才难得。皇上为此发愁,忠臣纷纷献策。大家认定,长期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抓好教化工作,最佳人选是督抚天府之国建奇功的朱廷立。皇上转忧为喜,立即命朱廷立巡视提督北直隶学政(与督抚平行)。朱廷立领旨,叩见世宗。世宗语重心长地说:“自古帝王治天下者,率以兴学育才为首务。而学校之兴替,人才之盛衰,治道之隆替,系焉此!”期望朱廷立在这方面为全国树立一个好榜样,成为“万世师表”。朱廷立谨遵圣旨,踏遍京师,令各级官员将“兴学育才”置之座右,并见诸行动,以此作为当年政绩考核的重点。他强调各级官员都要“崇正学”,“迪正道”。他“严条约”,用简明条文规·系中国定师生的行动准则,并公之于众。作家代令教官每月初一、十五向师生宣读,使其严格遵守。违者,责令教官或地方官详革治罪。他要求各级官员都要尊师重教,关爱学子,培养贤才,报效国家。他经常深入学校,言传身教,立竿见影,为人师表,“以为世范”。在朱廷立的德泽和教化下,京师学校蓬勃发展,浮靡之风烟消云散,笃实之风与日俱增。英才辈出”,“登巍科、跻通显者,项背相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得意门生刘体乾(位列大九卿)、胡正蒙(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读兼理文官诰敕武官清黄同修国史)、杨继盛(曾上疏请皇帝严惩犯有“十大罪”的首辅严嵩)等等朝廷高官要员,都对“万世师表”“尊师压翁朱先生”赞颂不已。
万世师表朱廷立忠孝两全、关爱故里、扩建学官、创建书院、融合三教、下正家庭、上正朝廷、位列大九卿(与六部尚书、都察御史、通政司使同为中央最高官员)、位极人臣,诚如《湖广通志·人物志》所说:通山朱廷立“以科目位台鼎(三公、宰相的尊称)、陟华要(显要的官职),为国家名臣”。
嘉靖年间,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与朱廷立有过或多或少的非同一般的交往,并以此为荣。其中见于《明史》的名人对朱廷立的赞叹,被选入《通山文艺·天下谁人不识朱廷立》!欣逢盛世,儒学之风,遍及全球。在1999年隆重召开的世界朱氏联合会和国际朱子学研讨会上,儒教宗师朱廷立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2001年,通山县人民政府将“朱廷立墓”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两压公诗文选读》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流传海内外,受到赞扬,被选作教师培训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了满足海内外游客的需求,将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重建“朱子行窝”(朱廷立荣归故里后,潜心著书立说、热情接待八方名流的重要处所;当时,人文荟萃,游客如云,盛况空前,留下了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流溢出令人神往的人文景观,让人解读到无限的生机与希望……),纪念并宣传这位通山籍中对国家贡献最多、贡献最大、深受朝野赞颂、光耀千秋的百科全书式的名人,激励来者奋发图强、光前裕后!把九宫山打造成湖北首座、全国乃至全世界罕见的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名山,为国增光,光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