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嘉靖年间,朱廷立经文纬武,位列大九卿(与六部尚书、都察御史、通政司使同为中央最高官员),立德、立功、立言,朝野赞颂。后以礼部(由皇帝直接掌握)侍郎兼兵部侍郎(主持明代最重要的两大部的部务,与尚书同为堂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有似于副相)致仕,荣归故里。从此,邑人皆尊称他为朱侍郎。朱侍郎重上九宫山,触目兴叹,挥毫写下了引人注目的长篇歌行——《九宫行》。几百年来,这首优美的长诗广为传诵,沁人心腑,催人与时俱进,永创辉煌!
全诗分为三部分
一、开头(凤头):
嗟乎,九宫!
山高不知几万丈,神鳌移来自海上。
天地东南有伟观,鬼琢神雕谁可状?
千岩万壑何葱茏,东与蓬莱相并雄。
至今海上群仙会,共羡中原有九宫。
这是朱侍郎对九宫山的赞美。通过广泛的宣传,其中一句名言已成为世人的共同心声——“共羡中原有九宫”!
二、中间似猪肚,内容丰富,意味深长。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自其口出,抒情则情文并茂。
“两厓山人颇好奇,登赏每与兹山宜。”
朱侍郎号“两厓”。他非常喜欢登赏九宫山。早年他曾多次登赏九宫山。(见前《九宫山诗词》主编石品芳先生的《韵若钧天乐,笔如江淹花——读朱侍郎〈登九宫山宿石龙观〉诗的赏析》,又见《两厓集·登九宫山》,等等。)
“天风为我吹阴翳,白日为我开心期。”
圣人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圣人朱子注道:“性则心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他把天解释为精神的本原。朱侍郎在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的支撑下,不顾年事已高,欣然重上九宫山。
“扪萝振袂历茶寮,古庙丹青锁寂寥。”
朱侍郎深知“和为贵”。他每次上九宫,总要与古庙、道观的僧人、道士打交道,希望共同努力把九宫山打造成全国罕见的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名山。
“飞泉喷雪万仞下,而我仿佛闻风潮。”
“泉崖喷雪”为九宫山旧八景之一。朱侍郎的高祖朱志先(曾任山东布政使)曾亲临九宫,为这一自然景观题诗,使其锦上添花——增添了一大人文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穿林下坡复上山,两峰雄立为仙关。”
朱侍郎,游兴大发,“穿林下坡”“复上山”,深深地为“狮拥云关”这一自然景观所吸引。
“凡夫到此不肯上,恐惊天上嗔人间。”
云关是游客登山古道上一段上耸峭壁,下临深渊的隘路,有碑称“仙路第一崎”。一般的人“到此不肯上”。朱侍郎毅然登临此处,顿感天上人间有路通。
“归云桥转万竹连,石屋云关生翠烟。”
云关一带有桥可通,有竹可赏,有屋可居,自然景观变幻莫测——“奇形常隐雾”。
“侧身已觉不在地,仰面长叹真上天。”
“狮看悬镜壁,天遣拥云关。”置身其间,就仿佛在天上一样。
“当关巨石谁所辟?云是仙人试剑石。”
云关处原有一巨石挡住游人的去路,传为真牧张道清入山传道时挥剑辟开。
“石上何人更作亭?奇字残碑犹可释。”
试剑石上方曾建一亭,供游客眺望远景、观赏近景。南宋名人谢枋得所书“万山”等字尚存。
“千盘百折到宫门,怪松倒石惊人魂。”
从云关继续往上登赏,经过千盘百折终于来到“虎伏天门”。“地跨三千界,天开第一门。”怪松、倒石,惊心动魄。
“向来他山望不及,尔今渺小如兵屯。”
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情景,朱侍郎深感要攀登高峰,观赏胜景,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
“峦回径转忽平衍,云间隐隐闻仙犬。”
踏平坎坷成大道,朱侍郎在这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天上仙犬的声音。
“群峰环抱中如村,直造壶天兴不浅。”
朱侍郎乘兴直上,终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壶天”(仙境),兴致更浓。
“道人相见朴且野,无乃桃源避秦者。”
“桃源”典出《陶渊明集·桃花源记》。这是一方净土,这是一方乐土!从此,朱侍郎逢人便说九宫胜景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并劝君“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而应该尽情观赏,千万不要匆匆离去!
“陶姚仙台日在眼,花木当窗秀而冶。”
朱侍郎每日观赏陶、姚二仙修炼之台,观赏九宫山上的花草树木,尽情享受这座名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东溪西溪襟带流,龙厓虎厓佳气浮。”
请看:“东溪”、“西溪”,日夜奔流;看:“龙厓”、“虎厓”,气象万千;九宫山的山山水水皆有灵气。
“地高鸟雀不得过,潭光隐见蛟龙游。”
九宫山欲与天公试比高,高得鸟雀飞不过去。九宫山上的水与大海息息相通,人们往往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蛟龙在龙潭游动。(昔日的龙潭,今称云中湖。)
“入夜仰天天气清,拨云峰头斜月明。”
好景不厌百回赏。朱侍郎常常夜以继日地登赏九宫美景,而且每次都有更新更大的收获。
“明朝山下人传说,昨夜满天风雨鸣。”
朱侍郎每刻夜晚,便情不自禁地发出当天观景之浩歌。他的歌声惊天动地,感人至深。以至于第二天早上山下的人纷纷传说,疑是昨夜满天风雨鸣。
“吾闻真人昔栖此,解道淡玄得宗旨。”
朱侍郎十分崇拜真人。他决心效法真人,在九宫山建筑行窝(自称两厓行窝,人称朱子行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奎章遥下天子庭,遂使兹山遍金紫。”
朱侍郎深知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天子,才能使九宫漫山遍野都是“金”。(后来,朱侍郎果然感动了嘉靖皇帝,下诏命其担任经筵讲官,陪侍皇帝讲读经史;朱侍郎的《九宫行》等杰作,传遍神州,世人更羡中原有九宫,游客如云,遍山金紫。)
“真人乘云不可寻,蝉蜕犹存香火深。”
朱侍郎深知“人生自古谁无死”,要留功德在人间。真人走了!朱侍郎后来也走了。然而,他们的功德却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谢公诗句天下重,我辈疏狂时一吟。”
宋代著名诗人谢枋得、皇帝赵昀(宋理宗)、宰相王安石、元末明初文宗宋濂等名人,为九宫山而作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
“凤凰山,骆驼岭,青猿洞,白龙井,眼前其是空中景。”九宫山上每个景点,都让人赞叹不已!
总之,从《九宫行》这首长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朱侍郎对九宫山的热爱,对九宫山的赞美,对九宫山的厚望……
三、结尾(豹尾)
会须挥洒璚瑶篇,景物文章共驰骋!
君不见,周子著书南岳侧,七十二峰皆变色?!
君不见,晦翁鼓楫武夷溪,九曲之水更精神?!
朱侍郎每次登赏九宫山,都会产生一种更高更远的意境。此次登赏九宫山,他深感任重道远,不但要使九宫山的自然景观更美,而且要使九宫山的人文景观更多,只有“景物(泛指自然景观)文章(泛指人文景观)共驰骋(好又多)”,九宫山财大有希望!
其中,朱侍郎特别强调打造九宫山的人文景观,激励来者不断谱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璚瑶篇”。按“璚”同“琼”(见《说文》)。“琼瑶”典出《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又见白居易《西楼喜雪命宴》:“四郊铺缟素,万里甃琼瑶。”又见刘禹锡《酬太原令相公见寄》:“书信来天外,琼瑶满匣中。”……总而言之,必须加强九宫山的文化建设——“会须挥洒璚瑶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年,朱侍郎在九宫山建筑行窝,著书立说,接待诸贤,传道授业,引来无数游客,为九宫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殷切地期望后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以引起周子那样的贤者的关注和支持,把九宫山打造成南岳(中国五大名山之一)式的名山!从而引导起朱子(晦翁)那样的圣人的关注和支持,把九宫山打造成武夷山(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式的名山!全诗的境界在此得到升华。
卒章显其志。读后发人深思,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