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基层人物】 余冬苟:身残志高远 农业探路人

阅读量 2023-09-05 17:29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咸宁台记者  秦俊俊  高林伟)通山县大路乡的余冬苟一出生便身患残疾,外出打工常因身体原因遭受辞退,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坎坷,他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洞察到农业机械化种植的先机,大胆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路。

在通山县南林桥镇的一块稻田里,余冬苟正在操作收割机作业。1969年,他出生在通山县大路乡新桥村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后家人发现他脖子向一侧倾斜,属于先天性残疾。成年后的余冬苟学得一手做砖的手艺,去武汉做工后兢兢业业,自以为可以凭借双手做出一番事业,却不想因为身体原因遭到了老板的辞退。

余冬苟

通山县东南农机

合作社理事长

就是个子矮了,他(老板)那边说,个子又矮形象又不行,脖子歪了。厂里要招整体形象好的。

2002年的一次偶然,余冬苟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插秧机的新闻报道,他察觉到这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于是他便萌生了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想法。

余冬苟

通山县东南农机

合作社理事长

我开插秧机没问题,开机器我应该没问题,我就去学习育秧的方式,回来自己先搞了两年,可以了,我就想买插秧机,买插秧机的时候,那时候插秧机还是个新名词,咸宁通山这边根本就没有这个。

在当地农业部门给予的政府补贴的帮助下,2006年,余冬苟如愿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插秧机,就在他信心满满准备大施拳脚时,却发现当地农民并不认可插秧机。

余冬苟

通山县东南农机

合作社理事长

那时候的人传统,那时候牛很多,机器很少,连收割机都没有。

无奈之下,余冬苟只能承包土地,用插秧机种植水稻,用事实来证明插秧机的优势。可是流年不利,他再次遭遇失败。

余冬苟

通山县东南农机

合作社理事长

当时在(通山)九宫山镇包了 300 亩田,(水稻)种是种起来了,农业我会种,但是最后天气不好,人倒霉稻子烂得多,搞一年亏了十几万。

开弓没有回头箭,余冬苟痛定思痛,一方面他通过代管当地农户的水稻田,实现机器插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很多种田大户也愿意尝试机插秧来降低成本,这让余冬苟的订单越来越多。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于是余冬苟整合资源,于2011年成立了通山县东南农机合作社。

余冬苟

通山县东南农机

合作社理事长

那时候有订单的时候忙不过来,就找了几个兴趣相投的,不一定是开插秧机的,也有开拖拉机的,我们几个人扭成一股绳,统一下价格。资金方面,我们合作社那时候都是自己购机参股,机器入股。

随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如今余冬苟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了15个社员,有农业机械设备30余台,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2万亩,每个社员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余冬苟

通山县东南农机

合作社理事长

一年的收入,搞这个机械10多万块钱,像我们50多岁快 60 岁的人很知足了,我计划就是以后,想在机器插秧这一块,搞工厂化育秧,再搞烘干机,给农户跟合作社更大的服务。

编辑:谭茜

推荐新闻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