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作为一款主流的消费信贷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伴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因逾期还款引发的法律纠纷也逐渐增多。本文将通过一起近期的花呗逾期起诉案例,从多个角度实施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当事人提供参考。
2023年年初,某地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花呗逾期未还案件。原告为某商业银行,被告为一名年仅28岁的年轻女性李某。依照法院公开的判决书显示,李某自2021年起开始采用花呗实行日常消费但自2022年7月起连续多期未能准时偿还欠款,累计拖欠金额超过1万元人民币。银行方面多次无果后,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李某归还本金、利息以及滞纳金等费用。
在案件审理进展中,双方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疑问展开了激烈争论:一是李某是不是具备偿还能力;二是银行主张的利息与滞纳金是不是合理合法;三是花呗服务协议中的相关条款是否对消费者构成不公平待遇。
据李某陈述,她目前处于失业状态,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且名下并无可供施行的财产。她还提交了一份医院诊断证明,表明本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引起收入锐减。对此,银行方面则认为李某此前曾有稳定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储蓄能力在其明知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仍继续透支消费,存在主观恶意。
法院经调查核实发现李某确实存在一定的经济困境,但并未完全丧失偿还能力。考虑到其实际生活需求及未来恢复就业的可能性法院最终酌情减低了部分赔偿金额。
按照花呗服务协议,当使用者未能按期足额还款时,需支付每日万分之五的罚息,并依照未还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滞纳金。本案中,银行主张的总费用已远超原始借款本金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
对此法院指出,虽然花呗属于市场化运作的产品但其收费标准仍需符合《人民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而言,任何超过法定利率上限(年化24%)的额外费用均应被认定无效。同时法院强调,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条款时应充分考虑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避免设置过高或难以理解的附加费用。
值得留意的是,花呗服务协议中包含大量涉及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格式条款。例如,“一旦发生逾期,使用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本公司有权随时调整收费标准”等内容均未经过充分协商即对消费者生效。有观点认为,这类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弱势群体应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法院经审查后认为,上述条款属于典型的“霸王条款”,违背了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效力的规定。在判决结果中明确指出,此类条款对消费者不具有约束力。
综合考量全案情况后法院作出了如下判决:
1. 被告李某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原告银行本金8000元;
2. 利息部分按年化24%计算,自逾期之日起至实际清偿之日止;
3. 滞纳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不予支持;
4. 银行承担本案诉讼费用的60%,剩余部分由李某负担。
此案例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民事纠纷解决,更折射出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一方面,作为新兴业态的代表,花呗等产品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消费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部分平台可能利用自身优势地位侵害消费者权益进而引发社会争议。
针对上述疑问,咱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1. 加强行业自律:建议各大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保证产品设计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专门针对网络借贷表现的管理条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边界;
3. 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帮助他们理性选择金融服务。
本案为咱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普通客户,在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同时都必须遵守基本规则,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类似得到妥善解决,从而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方向发展。
编辑:逾期动态-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yqdongtai/636137.html
上一篇:贷款逾期法务调节怎么办理
下一篇:花呗逾期三天后还可以更低还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