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工伤认定是维护职工权益的必不可少环节关系到职工在遭受事故伤害后能否获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近年来我国更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更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难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工伤认定的法律适用和标准实了细化,为工伤认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本文将对工伤认定的相关规定实行梳理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解析工伤认定中的争议点。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工伤认定分为四种类型:工伤、非工伤、视同工伤和不视同工伤。其中,故意犯罪、醉酒或吸、自残或是说自杀的职工,不能认定为工伤。
1. 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起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理应认定为工伤。
2. 非工伤:不合工伤认定条件的,如职工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场所受到伤害的。
3. 视同工伤:虽不合工伤认定条件,但按照实际情况,依照工伤解决。如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等意外伤害的。
4. 不视同工伤:既不合工伤认定条件,也不合视同工伤条件的。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逾期不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四、工伤认定的“三要素”
工伤认定的核心在于职工是不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为工作起因引起事故伤害。这被称为工伤认定的“三要素”。
1. 工作时间:指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时工作、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时间。
2. 工作地点:指职工在完成工作任务进展中,所涉及的场所、地点。
3. 工作起因:指职工在完成工作任务进展中,因工作需要而造成的伤害。
依据《规定》职工因公外出受到伤害的,理应提供因公外出的原始证据。这包含但不限于:工作任务安排、出差审批单、交通费用报销凭证等。
《规定》第八条规定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这意味着,即使职工在非工作场所受到第三人伤害,只要是因为工作原因,也可以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该包含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还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劳动合同或工作证明;
(2)事故发生时的现场照片、视频等证据;
(3)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以下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工伤认定的具体应用。
案例:某公司员工甲在下班后为公司解决事务,途径公司门口时,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伤。甲向公司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解析:按照工伤认定的“三要素”甲在工作时间(下班后为公司应对事务)、工作地点(公司门口)因工作原因(为公司解决事务)受到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是维护职工权益的必不可少环节关系到职工在遭受事故伤害后能否获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规定》的发布,为工伤认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严格把握工伤认定的“三要素”,保证工伤认定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工伤认定工作的监和指导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2000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