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在我国工伤认定是对职工在工作中因工作起因受到的伤害实行法律认定的过程。工伤认定的目的是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受到工伤的职工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医疗救治。本文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详细解读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伤认定的相关知识点。
这些情形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不得认定为工伤或是说视同工伤。
以下情况可被视为工伤主要涵以下几种情况:
(1)工作时间:指职工在用人单位安排的正常工作时间内,包含加班时间。
(2)工作场所:指职工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场所内,涵单位内部、单位外部以及临时工作场所。
(3)工作原因:指职工在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期间所受到的伤害。
(1)工作时间前后:指职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开始之前和结之后。
(2)工作场所:同上。
(3)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指为完成正常工作所实行的准备工作或结工作。
1.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等意外伤害的,可视同为工伤。
2. 职工在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可视同为工伤。
3.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可视同为工伤。
1.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是说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用人单位应该在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理应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和用人单位。
3. 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主要包含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以及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是说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理解和掌握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有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据程序实工伤认定,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妥善的救治和补偿。
Copyright © 2000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