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行业资讯 > > 正文
2024 09/ 14 11:18:29
来源:清西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字体:

#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怎么样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在职场中员工因公受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情况。理解工伤认定的流程和标准对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具有要紧意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因公受伤后怎样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

## 一、工伤认定的基本概念

工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起因受到的伤害。工伤等级是指按照伤情严重程度对工伤实行分类,以确定相应的赔偿标准和待遇。工伤认定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职工因公受伤的事实实行认定,并确定工伤等级。

## 二、工伤认定的范围与条件

### 1. 工伤认定的范围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起因受到的伤害。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职责受到等意外伤害。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接触有、有害物质受到的职业病。

(4)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

### 2. 工伤认定的条件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发生。

(2)因工作起因受到伤害。

(3)有医疗机构出具的伤情诊断证明。

## 三、工伤认定流程

### 1. 报告工伤

职工因公受伤后,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 2. 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单位或职工应该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受伤职工的身份证复印件。

(3)医疗机构出具的伤情诊断证明。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4)单位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是说其他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5)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 3. 受理与审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该在15日内实行审查,对合工伤认定条件的予以受理。

### 4. 调查核实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理应对工伤认定申请实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期间,可向有关单位和个人熟悉情况,收集证据。

### 5. 认定工伤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调查核实的情况,理应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对认定为工伤的,应该发给工伤认定决定书。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 四、工伤等级鉴定

### 1. 鉴定机构

工伤等级鉴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医疗机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代表等组成。

### 2. 鉴定程序

(1)职工向单位提出工伤等级鉴定申请。

(2)单位在收到申请后15日内向所在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交鉴定申请。

(3)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鉴定申请后,应该在15日内安排鉴定。

(4)鉴定委员会依照伤情和医疗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确定工伤等级。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 3. 鉴定结果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该自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 五、工伤认定与赔偿

### 1. 工伤待遇

工伤认定后,职工可享受以下待遇:

(1)工伤医疗待遇。

(2)工伤津贴。

(3)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4)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5)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

### 2. 工伤赔偿

工伤赔偿按照工伤等级和职工的工资水平确定。赔偿金额涵:

(1)医疗费用。

(2)误工费。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3)护理费。

(4)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5)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6)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

## 六、留意事项

1. 工伤认定和工伤等级鉴定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工伤认定指南:因公受伤如何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

2. 职工因公受伤后,应该及时向单位报告,并依照规定程序申请工伤认定。

3. 单位应该积极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工作,保障工伤认定和赔偿工作的顺利实。

4. 职工在工伤认定和赔偿期间,有权申请法律援助。

熟悉工伤认定的流程和标准,对于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具有关键意义。在因公受伤后,职工理应及时报告单位,并依据规定程序办理工伤等级鉴定与认定。同时单位理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保证工伤认定和赔偿工作的顺利实。

【纠错】 【责任编辑:清西】

Copyright © 2000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辽B2-20140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