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是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疾病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关键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工伤认定争议时有发生,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带来多困扰。本文将从工伤认定的现状、难题及法律解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以2022年6月28日某向固原市人社局申请对某死亡实工伤认定为例,人社局认为某从突发疾病到抢救无效死亡已经超过48小时,不合工伤认定的条件。此类案例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见。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工伤认定难题上存在争议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认为自身是工伤,而用人单位否认;另一方面表现为用人单位拒绝申请工伤认定或阻挠工伤认定。
在实践中,以下10类情况认定为工伤存在难度: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劳动者受到的伤害是不是与工作起因有关;
(2)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引起伤亡;
(3)劳动者在工作进展中受到第三方伤害;
(4)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外受到的伤害;
(5)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受到的伤害;
(6)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因个人起因受到的伤害;
(7)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受到意外伤害;
(8)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受到精神伤害;
(9)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受到性;
(10)劳动者在工作进展中受到家庭。
工伤认定需要充足的证据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劳动者往往难以提供有效证据。例如,劳动者在工作进展中受到的伤害,可能不存在目击者或监控录像作为证据。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非因工作原因对遇险者实救助引发伤亡的,如未经有关部门认定为见义勇为,不属于工伤。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引起部分劳动者无法获得工伤认定。
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9章第556、55条的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工伤认定疑惑上发生争议可以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申诉,也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该认定为工伤。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依照具体情况判断劳动者是否属于工伤。
对拒绝申请工伤认定或阻挠工伤认定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须要对其实处罚。同时劳动者也可通过法律途径,须要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工伤认定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工伤认定标准,明确各类伤害的认定条件;
2. 加强证据采集和鉴定工作,保障工伤认定的准确性;
3. 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促其履行工伤认定和赔偿义务;
4. 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工伤认定争议,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459703.html
上一篇:认定工伤的九种
下一篇:认定工伤的五个部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