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工伤认定与赔偿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键环节。在现实生活中离职员工是不是能认定工伤以及工伤认定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等难题常常引发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离职员工工伤认定标准及法律依据以期为劳动者 提供参考。
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理应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长。
同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未在本条之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由此可见,离职员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依然可申请工伤认定。
在实际案例中,离职员工工伤认定的情况较为复杂。以下是部分常见的实践案例:
(1)离职员工在等待期内发生工伤。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在这30日的离职等待期内,员工仍然能够申请工伤认定。
(2)离职员工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因工作起因受到伤害。在这类情况下,员工能够原单位为被告,申请在职期间的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后所应得到的赔偿。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理应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是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是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理应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离职员工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涵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我国宪法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法。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涵工伤认定和赔偿。
(3)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是工伤认定的专门性法规,对工伤认定的具体情形、程序等作了详细规定。
(4)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包含离职员工工伤认定。
在离职员工工伤认定期间,以下争议较为常见:
(1)离职员工是否在工伤认定范围内。部分用人单位认为,离职员工已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再具备工伤认定的条件。
(2)离职员工工伤认定的时间节点。部分用人单位认为,离职员工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发生的事故,与单位无关,不应认定为工伤。
针对上述争议,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传,升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只有熟悉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2)完善工伤认定程序保障工伤认定公平、公正。在工伤认定期间,要充分调查事实,依法作出判断。
(3)加强对离职员工工伤认定的监和指导。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离职员工工伤认定的监管确信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离职员工工伤认定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必不可少内容。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离职员工工伤认定难题日益突出,需要咱们关注和探讨。只有依法保障离职员工的工伤认定权益,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418052.html
上一篇:离职后工伤认定条件、流程及 指南:如何处理离职后的工伤问题
下一篇:离职后认定工伤:前员工意外伤害索赔与法律权益保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