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工伤认定的争议时常发生。有些情况下,劳动者受到的伤害并不被纳入工伤范畴,这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少困扰。本文将围绕工伤认定争议,重点解析哪些情况不被纳入工伤范畴及其法律依据,并针对相关疑惑提供解答。
工伤认定的争议往往源于对工伤定义的模糊理解。依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下几种情况一般不被纳入工伤范畴:
(引语)
工伤认定,关乎劳动者权益保障和企业责任担当。在现实操作中,怎样去界定工伤范畴,哪些情况不被认定为工伤,成为劳动者和企业关注的点。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争议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该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起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等意外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4.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是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5.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职业病危害的;
6.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该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以下情形常常不被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劳动者自身原因引起的伤害;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外,劳动者受到的伤害;
3.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场所,因非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
4.劳动者在犯罪期间受到的伤害;
5.劳动者在参加社会保险前已经存在的疾病、伤残等。
不认定为工伤的伤害,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报销医疗费:
1.医疗保险:劳动者能够通过参加医疗保险依据医疗保险政策报销医疗费用。
2.商业保险:劳动者能够购买商业保险,如意外伤害保险、健保险等,依据保险合同预约报销医疗费用。
3.企业报销:部分企业也会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报销,具体情况需依据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者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确定。
不认定为工伤的伤害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仍需承担责任:
1.劳动合同约好:假如劳动者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好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受到伤害的赔偿责任,用人单位需依照约好承担责任。
2.侵权责任:假如用人单位的过错致使劳动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需承担侵权责任。
3.劳动者权益保障: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得因不认定为工伤而减少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待遇。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劳动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外,劳动者受到的伤害;
3.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场所,因非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
4.劳动者在犯罪期间受到的伤害;
5.劳动者在参加社会保险前已经存在的疾病、伤残等;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1.非工作原因造成的伤害:如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以外,因个人原因受到的伤害;
2.犯罪表现造成的伤害:如劳动者在犯罪进展中受到的伤害;
3.其他特殊情况:如劳动者在参加社会保险前已经存在的疾病、伤残等。
工伤认定的争议往往源于对工伤定义的模糊理解。劳动者和企业理应充分熟悉法律法规合理界定工伤范畴,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在解决工伤争议时,各方要遵循法律法规,公平公正地应对纠纷。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18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