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多元化非职工身份人员在工作中遭受伤害的情况越来越常见。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这部分人员在工伤认定和赔偿方面常常面临多困惑。本文将针对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工伤认定与赔偿实行全面解析帮助大家理解权益保障与赔偿标准。
非职工身份人员主要涵以下几类:
- 临时工、节工、实生等非全日制用工人员;
- 咨询师、顾问等独立合同人员;
- 志愿者、实生、实生导师等非正式用工人员;
- 其他未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人。
- 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工伤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事实原则:以实际发生的事故为依据认定工伤;
2)合法性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工伤认定;
3)合理性原则:按照事故起因、伤害程度等因素,合理判断工伤性质;
4)公平原则:保障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
- 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工伤认定程序如下:
1)事故发生后,受伤人员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
2)用人单位应该在24小时内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事故实行调查核实;
4)依照调查结果,认定工伤;
5)对认定为工伤的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通知用人单位和受伤人员。
- 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工伤赔偿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赔偿原则:赔偿范围应包含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残疾赔偿金等;
2)合理赔偿原则:依照受伤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赔偿金额;
3)及时赔偿原则:用人单位应在工伤认定后及时支付赔偿金。
- 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工伤赔偿标准如下:
1)医疗费:依据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2)误工费:依照受伤人员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更高不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
3)护理费:按照护理等级,依照当地护理费标准计算;
4)交通费、住宿费:依照实际发生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5)残疾赔偿金:依照残疾等级,依照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应倍数计算;
6)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依照残疾等级,遵循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应倍数计算;
7)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依照受伤人员的实际情况,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
- 非职工身份人员的工伤赔偿程序如下:
1)受伤人员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申请;
2)用人单位理应在收到申请后15日内支付赔偿金;
3)如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受伤人员可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仲裁;
4)仲裁部门作出裁决后,用人单位应该在裁决生效后15日内支付赔偿金;
5)如用人单位仍拒绝支付,受伤人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非工伤单位的赔偿责任认定如下:
1)倘使非职工身份人员在工作中受到伤害,但未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仍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倘使认定为工伤,但用人单位未遵循规定支付赔偿金,应承担逾期支付的违约责任;
3)若是因用人单位起因引起非职工身份人员受到伤害,用人单位应承担侵权责任。
- 非工伤单位的赔偿标准与程序参照工伤赔偿的相关规定行。
非职工身份人员在工作中遭受伤害,同样享有合法权益。理解工伤认定与赔偿的相关规定,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在实际操作中,受伤人员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合法赔偿。同时用人单位也应依法履行赔偿责任,保障非职工身份人员的权益。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173988.html
上一篇:工伤与非工伤残疾证领取条件解读:非工伤残疾能否获得官方认证
下一篇:不是职工可以认定工伤吗怎么认定及伤残鉴定,单位非工伤赔偿与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