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是保障职工权益的要紧环节,一直以来,我国工伤认定主要依据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起因三个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形态的多元化,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难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点。本文将从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的标准、依据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有益的参考。
依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应遵循以下标准:
(1)在工作场所内,因工作起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在工作场所外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之外,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伤害的;
(4)在工作时间之外,因履行工作职责造成的疾病。
在实际操作中,以下情况也属于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范围:
(1)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
(2)在工作场所外,因工作原因突发疾病死亡的;
(3)在工作时间之外,因工作原因引起的精神障碍。
《工伤保险条例》是我国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工伤认定做出了规定。
各级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工伤认定的政策文件,如《工伤认定办法》、《工伤认定工作规程》等为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提供了政策依据。
各级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工伤认定典型案例以及工伤认定委员会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均为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提供了实务依据。
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受伤后应向所在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单位理应在收到申请后的15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材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该在15日内对申请材料实审查,合受理条件的,理应受理并实行调查核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理应在受理后的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对认定为工伤的,理应通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不认定为工伤的,应该书面通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形态的多元化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疑问日益突出。本文从非工作时间工伤认定的标准、依据和应对方法等方面实了探讨,期待能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有益的参考。在实际操作中,各级和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
(完)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173894.html
上一篇:不是工伤认定工伤的情况:不包括工伤的界定、处理及赔偿与鉴定问题
下一篇:非工作状态下认定工伤是否合法:特殊情况下的工伤权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