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我的家乡位于云南普洱市附近的大山深处这里四季如春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叶生长。从小我就喜欢跟着爷爷一起上山看着他穿梭在茂密的茶树林间熟练地修剪枝叶、施肥浇水。爷爷总是笑着说:“茶树就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爷爷是个地道的茶农一辈子都在与茶打交道。他年轻时就学会了制作普洱茶从最初的采摘到杀青、揉捻、晒干再到后期的发酵储存每一步都亲力亲为。爷爷常说:“做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种艺术。”在他的眼中每一株茶树、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而这份对茶的执着和热爱也感染了我。
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关于茶的故事。他说普洱茶是云南的骄傲,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越陈越香。他还提到,过去普洱茶可是贡品,只有皇室才能享用。这些故事让我对普洱茶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渐渐地,我也开始参与到爷爷的日常工作中,学习怎样去分辨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以及怎样辨别优质茶与劣质茶。
爷爷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那里曾经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几十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得几乎寸草不生。爷爷却始终相信,只要用心去改变,这片荒山一定能变成绿洲。
于是,他毅然决定承包这片山坡,开始种植茶树。起初许多人嘲笑他:“你一个农民,凭什么改变这片荒山?”但爷爷木有放弃,他坚信通过本身的努力可让这里焕发生机。他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寻找适合种植茶树的土壤;他四处请教专家研究怎么样改良土地;他还尝试各种方法,将废弃的稻草、枯枝落叶铺在山坡上既保持了水分又增加了土壤肥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爷爷终于看到了成果。那些原本光秃秃的山坡逐渐披上了绿装,一排排整齐的茶树迎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生命的奇迹。如今,这片茶园已经成为爷爷引以为豪的“杰作”。每当有人问起他的成功秘诀时,爷爷总会谦虚地说:“其实没什么秘密,就是坚持和用心罢了。”
除了种茶,爷爷更擅长的是手工制茶。他制作的普洱茶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深受乡邻们的喜爱。每年春天,当之一波春茶冒出来的时候,爷爷就会带着家人一起采茶。他教咱们怎样去挑选最嫩的芽尖,怎样去用指尖轻轻掐断,而不是用指甲硬生生撕扯。爷爷说:“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完整性和新鲜度。”
采完茶后便是制茶的关键步骤。爷爷会把鲜叶摊放在竹匾上晾晒,直到叶片微微卷曲。 他会用双手反复揉捻茶叶,让其释放出更多的汁液。接下来是杀青,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要紧环节。爷爷用铁锅加热,将茶叶快速翻炒,去除多余的水分并固定形状。 他将茶叶放在阳光下晒干,或放入特制的发酵房实行渥堆发酵。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繁琐。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稍有不慎就会作用最终成品的优劣。爷爷常说:“制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融入个人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茶商开始追求高产量和低成本,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技艺。但爷爷始终坚持传统工艺,他认为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出真正的好茶。他常说:“机器虽然快,但缺少灵魂。只有手工制作出来的茶,才会有温度。”
为了让年轻人理解普洱茶的文化,爷爷还主动联系学校,开设了茶艺课程。他亲自授课,手把手指导学生们怎样泡茶、品茶,讲解普洱茶的历史渊源和特别魅力。他还鼓励大家参与茶文化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普洱茶的魅力。
同时爷爷也未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他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自家的茶叶,通过短视频分享制茶过程,吸引了大批粉丝。他还与其他茶农合作,成立了合作社,共同开发新产品,比如普洱红茶、白茶等。爷爷说:“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爷爷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精神矍铄,每天都忙于茶园管理或制茶工作。他常说:“种茶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此类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作用了我。记得有一次,爷爷生病住院,但他依然惦记着茶园的事宜,不断叮嘱我按期浇水施肥。出院后,他又立刻回到茶园,继续忙碌起来。
爷爷不仅教会了我怎样种茶、制茶,更必不可少的是教会了我怎么样做人。他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要有耐心和毅力。他还强调,做人要像茶一样,外表朴实无华,内心却清香四溢。正是这类朴实无华的精神,让爷爷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
爷爷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他自身,更属于所有热爱茶的人。他用一生的时间,在荒山中种出了满山的绿意,用双手创造了无数优质的普洱茶。他的精神如同那杯热腾腾的普洱茶,温暖而醇厚。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也继承了爷爷的事业。我期望将来有一天,可以接过爷爷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发扬这份茶文化,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来自大山深处的甘甜。正如爷爷所说:“茶树是我们的朋友它陪伴我们度过春夏秋冬;茶也是我们的使者,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爷爷山中的茶园,不仅是他的骄傲,更是我们家族的荣耀。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份茶香传承这份精神,为普洱茶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